在移动模架逐孔施工管理中,施工日志作为全过程质量追溯与安全管控的核心载体,其循环记录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施工过程的可追溯性与风险防控能力。《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明确要求施工日志需 “逐日连续记录,不得中断”,这一要求在移动模架施工中体现为对每个作业循环的精细化记载。从早期人工手写的简易记录到现代包含电子签章的数字化文档,日志形式虽历经演变,但 “真实、准确、完整” 的核心要求始终未变,成为衔接技术参数与现场操作的关键纽带。
模架就位阶段的记录聚焦空间姿态与设备状态。日志需详细记载三向调节系统的操作参数,包括横向倾角调整值、纵向高程偏差及平面轴线偏移量,同时记录倾角传感器实时数据与人工复核结果的比对情况。某山区高速公路项目日志显示,其 500 米半径曲线段施工中,每 5 米断面的模板倾角调整值均需与 BIM 模拟值进行偏差分析,当差值超过 0.5° 时需记录调整措施及复测结果。支腿锚固状态是记录重点,需注明锚固螺栓扭矩值、液压锁止压力及地质条件对支撑稳定性的影响,早期工程中因未记录支腿沉降速率导致的返工案例,凸显了该环节的重要性。
混凝土施工环节的记录构成质量追溯的核心链条。日志需完整记录材料验收信息,包括混凝土标号、坍落度检测值及到场时间,浇筑过程需按 “分层厚度 — 振捣时长 — 班组交接” 的逻辑记录,某跨江大桥日志详细记载了腹板浇筑时 “50 厘米分层、30 秒振捣” 的工艺参数。养护措施实施记录需具体到覆盖方式、洒水频次及温湿度监测数据,厦金大桥 22 天施工周期中,日志精确记录了 “蒸汽养护温度梯度每小时 3℃” 的控制过程。模板变形监测数据是该阶段的关键技术记录,需同步记载传感器反馈的挠度值与人工测尺的校验结果,形成双重验证。
预应力张拉与模架前移的记录侧重动态过程管控。张拉日志需逐项记录张拉力值、伸长量偏差及锚固端状态,明确与设计值的偏差幅度,某高铁项目日志中关于 “张拉应力损失超 6% 时的补张拉措施” 记录,成为后续同类问题处理的参考依据。模架前移阶段需详细记载走行速度、导向轮转向角度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环境因素如风速、坡度对走行的影响也需如实记录,当风速超过 10.8 米 / 秒时,日志需注明防风缆绳的启用情况及走行暂停时间。早期工程依赖人工估算走行距离,现代日志则要求结合北斗定位数据精确至厘米级。
安全与质量记录贯穿循环全过程,形成闭环管理。每日设备检查需记录液压系统油位、焊缝外观及限位装置状态,某项目日志中 “支腿油缸渗油整改跟踪记录” 完整呈现了 “发现 — 处理 — 验证” 的闭环流程。人员操作记录需明确特殊工序的操作人员资质及技术交底情况,尤其对模板调整、张拉等关键环节,需注明交底人、接收人及实施效果。日志还需记录突发情况应对,如厦金大桥施工中遇到孤石处理时的方案变更、时间延误及资源调配情况,为工期管理提供原始依据。
从技术规范角度看,现代日志记录已形成 “参数量化 — 过程影像 — 责任追溯” 的立体体系。相较于早期仅记录施工内容的简易模式,当前日志要求对关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将每日模板调整值与首孔施工基准值比对,通过趋势变化预判潜在风险。某项目通过连续分析 30 个循环的日志数据,发现支腿沉降速率与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联性,为优化养护周期提供了数据支撑。这种基于日志的实证分析,使施工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充分体现了规范记录对移动模架施工质量的基础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