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当前页: 首页 > 新闻资讯
四川广安移动模架厂家 时变的偏差: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移动模架预拱度的长期扰动​
作者:河南省宏远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2025-09-25

移动模架预拱度设置的核心目标是抵消施工荷载、模架自重及后期变形导致的梁体下挠,确保成桥线形符合设计要求。而混凝土收缩徐变作为随时间持续发展的变形特性,其在模架拆除后的长期累积效应,往往会突破预拱度的初始设计预期,这种 “短期设置” 与 “长期变形” 的矛盾,在数十年工程实践中已成为线形控制的关键难题。​

小001

早期工程因对收缩徐变预估不足,常导致预拱度设置与实际变形严重脱节。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移动模架应用初期,预拱度计算多仅考虑模架自重与混凝土浇筑荷载产生的弹性变形,对收缩徐变的长期影响重视不足。某高速公路 32 米箱梁施工中,按模架预压挠度设置 18 毫米跨中预拱度,浇筑完成拆模时线形符合要求,但 6 个月后监测发现跨中下挠达 12 毫米,远超设计允许的 5 毫米偏差,最终不得不通过桥面铺装增厚进行补救,单跨额外投入成本超 8 万元。更严重的案例来自 1996 年帕劳共和国 KB 桥,因未充分考量悬臂结构混凝土的收缩徐变效应,预拱度不足导致梁体持续下挠,后期预应力加固时结构失稳倒塌,成为行业内深刻的安全警示。这一时期的技术局限在于,缺乏对收缩徐变机理的深入认知,既未建立精准的预测模型,也未在预拱度计算中纳入残余徐变拱度等关键参数。​

随着技术认知深化,收缩徐变虽被纳入预拱度设计体系,但实际工程中仍难完全规避长期偏差。现代预拱度计算已形成规范流程,需综合模架预压弹性挠度、张拉引起的上拱值及收缩徐变导致的残余变形,通过调整数值确定最终设置量。新通扬运河大桥采用移动模架施工时,设计阶段已将收缩徐变引起的 22.5 毫米上拱值与 7.76 毫米残余徐变拱度纳入计算,初始预拱度设置为 25 毫米。但施工后监测显示,12 个月时梁体实际下挠较理论计算值多 6 毫米,原因在于现场混凝土配合比中水泥用量较设计增加 5%,加速了干燥收缩进程,且养护期间湿度不足进一步放大了变形效应。济南东枢纽特大桥 50 米曲线箱梁施工中,虽按规范预留收缩徐变余量,但因曲线段混凝土浇筑厚度不均,收缩徐变产生的非对称变形导致梁体侧向偏移 3 毫米,不得不对后续跨预拱度进行单侧调整。​

收缩徐变的时间特性与环境敏感性,使预拱度设置陷入 “精准预判难、动态调整繁” 的困境。混凝土收缩在浇筑后前 3 个月发展最快,徐变则在加载初期增速明显,之后随时间缓慢衰减但持续数年,这种长周期变形与预拱度 “一次性设置” 的模式形成天然冲突。某高铁项目 32 米简支梁施工中,首跨按理论值设置预拱度后,通过持续监测发现,60 天残余徐变拱度实际值较计算值偏差达 40%,迫使施工团队在后续跨施工中,将收缩徐变系数从理论值调整为实测修正值,单跨预拱度设置耗时从 2 天延长至 3 天。环境因素更让这种调整雪上加霜:沿海项目因高湿度环境减缓收缩速度,预拱度后期偏差较小;而西北干旱地区项目中,混凝土收缩速率加快,某桥梁施工后 90 天的下挠量已接近设计预期的 1.5 倍,需额外采取喷水养护与覆盖保湿措施,仅养护成本就增加 20%。​

从本质上看,这种影响源于混凝土 “时变特性” 与预拱度 “静态设置” 的根本矛盾。收缩徐变是水泥水化、水分蒸发等物理化学过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规律受材料配比、养护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难以通过理论计算完全精准预判;而移动模架预拱度需在浇筑前通过千斤顶固定,无法随时间动态调整。如今行业内通行的 “首跨试浇 - 实测修正 - 后续调整” 模式,正是对这一矛盾的被动适应 —— 某项目通过前三跨的监测数据修正预拱度参数后,后期跨线形偏差从初始的 12 毫米缩减至 3 毫米,这种实践印证了 “收缩徐变是预拱度设置不可规避的长期变量” 这一行业共识。

公司网址:www.hndqlmd.com

咨询电话:1335367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