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中的老式龙门吊,早已褪去生产工具的喧嚣,成为凝固工业历史的 “立体史书”。它们以锈蚀的钢骨、斑驳的漆面和留存的机械痕迹,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技术特征与应用场景,在展陈空间中静静诉说着工业发展的过往。
中国建川博物馆入口处的 “红色龙门”,是承载灾难记忆与重生力量的典型遗存。这台 1978 年生产的 5 吨龙门露天吊车,原服役于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汉旺厂区的露天钢材库,跨度 19 米、高 11.5 米的钢结构曾日复一日地完成钢材转运作业,支撑着当时重型装备制造的原材料供应。2008 年 “5・12” 地震中,它虽遭严重损坏却屹立不倒,震后更在物资转运、恢复生产的紧急任务中继续发挥作用,成为东汽人坚韧精神的具象载体。2014 年被捐赠至博物馆后,工作人员克服锈蚀难题完成喷砂油漆修复,将其刷成象征希望的中国红,小车部件仍能正常运行,大车在 10 米轨道上稳固停放,入口处的展陈位置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读懂它背后的救灾故事与工业坚守。
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的巨型橙色龙门吊,则是钢铁工业兴衰的直观见证。这座由重钢旧址改造的工业遗址博物馆中,这台龙门吊的锈迹里藏着长江沿岸钢铁产业的黄金记忆。它曾是重钢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在高温嘈杂的厂区内承担钢坯、钢材的吊装转运,其庞大的橙色身躯与钢铁厂房共同构成了工业生产的标志性图景。如今作为博物馆地标,它与万吨钢骨穹顶相映成趣,成为人们触摸重庆工业史的重要媒介,锈迹斑斑的外观恰是其长期高强度作业的勋章。
在国际视野中,博物馆里的老式龙门吊同样记录着行业轨迹。苏格兰格拉斯哥河畔的芬尼斯顿起重机,1931 年建成时是欧洲最大的悬臂式龙门吊,175 长吨的起重量使其成为克莱德河沿岸造船业的核心装备,二战期间昼夜不停吊装坦克、机车与舰船部件,支撑起盟军的军备生产。如今它虽早已停用,却作为格拉斯哥工业黄金时代的象征矗立河畔,53 米高的塔架与 44 米长的吊臂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的作业规模。美国新泽西州的霍格岛起重机更具战争工业印记,这两台 1917 年制造的 15 吨蒸汽龙门吊,原用于费城霍格岛造船厂的一战军舰建造,1930 年转售至特伦顿码头继续服役,1980 年被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现存的下部结构仍保留着轨道行走的原始设计特征。
这些静立在博物馆中的老式龙门吊,无一不是特定应用场景的 “活化石”:从中国汽轮机厂的钢材转运到苏格兰的舰船建造,从地震后的应急支援到战争时期的军备生产,它们的结构设计、载荷参数与使用痕迹,精准还原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对起重装备的需求。如今,它们不再轰鸣作业,却以工业遗产的身份,为人们搭建起理解技术演进与工业精神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