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操作规程是保障桥梁施工安全与质量的核心依据,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实现各工序无缝衔接。以下为关键操作要点:
一、操作前全面检查
设备系统校验
检查液压系统管路无渗漏,油缸行程正常,安全阀压力设定值≤额定压力的 90%。轨道表面清理后涂抹润滑脂,轨距偏差≤±5mm,接头高差≤1mm,下方枕木间距≤50cm。高强螺栓按设计力矩 105% 复拧,重点检查主梁节头、支腿锚固等关键部位。
技术准备与交底
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对作业人员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明确各工序参数(如预拱度值、张拉顺序)。现场建立控制坐标网和水准点,确保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二、模架拼装与预压
模块化拼装
按 “支腿安装→主梁吊装→横梁连接→模板系统” 顺序拼装,支腿垫板采用 20mm 厚钢板 + 环氧砂浆找平,螺栓初拧后用冲钉定位 50% 孔位。模板接缝粘贴 3mm 厚海绵条,错台≤1mm,接缝处用胶带密封。
预压与变形监测
采用 110% 梁重分级加载预压,每级持荷 24 小时,监测弹性变形值以确定预拱度基准值。预压后调整模板预拱度,跨中设最大值,两端为零点,按二次抛物线分配。
三、过孔操作要点
开模与纵移
横向开模遵循 “先外侧后内侧、对称交替” 原则,同步偏差≤5mm。纵移速度≤5cm/s,前导梁接近桥墩时调整高度高于垫石 20cm,避免刮碰。纵移到位后,前支腿采用精轧螺纹钢与预埋钢板锚固,锚固力需通过抗拔试验验证。
动态监测与纠偏
全程监测主梁轴线偏差,偏航超过 1cm 立即停机纠偏。每前进 5m 复测轨道标高,累计误差≤5mm。
四、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分层对称浇筑
采用 “水平分层、纵向分段、对称推进” 工艺,每层厚 30cm,腹板两侧混凝土高差≤30cm。振捣时 Φ50 振捣棒间距≤30cm,锚垫板下方二次复振,避免空洞。
智能养护系统
初凝后覆盖土工布并洒水,箱梁内部采用蒸汽养护(温度 50-60℃),外部智能喷淋保持湿润≥14 天。冬季施工时,模板表面覆盖电热毯,内部温度≥25℃。
五、预应力施工控制
张拉与压浆
混凝土强度达 80% 时初张拉,100% 时终张拉,采用双控法(张拉力 + 伸长量),实际伸长量与理论值偏差≤±6%。压浆采用真空辅助工艺,浆体水胶比≤0.33,出浆口流出稠度一致浆体后保持压力 3 分钟。
特殊工况处理
大跨径或曲线孔道增加排气孔,冬季施工时浆体温度控制在 5-30℃,梁体及环境温度≥5℃。
六、安全与质量管控
三级检查制度
班组自检、技术员复检、监理终检,重点核查:
支腿锚固螺栓力矩达标率 100%;
预应力张拉同步性(夹片回缩量≤6mm);
混凝土分层厚度偏差≤5cm。
应急响应机制
5 级及以上风力或雨雪天气停止作业,非工作状态通过抗风缆绳(预紧力≥50kN)与桥墩临时固结。建立液压系统冗余设计,确保紧急情况下模架稳定。
通过全流程精细化操作,可实现移动模架单跨施工周期 20-25 天,较传统支架法效率提升 50%,同时保障桥梁结构精度(预拱度偏差≤±3mm)与耐久性。施工中需严格执行 “三检” 制度,重点把控模架拼装精度、预应力张拉同步性及动态监测频率,确保各工序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