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架桥机安装调试与梁体架设全过程中,全站仪与水准仪的协同测量是保障施工精度的核心技术手段。两者通过功能互补形成 “平面定位 — 高程控制” 的双重校验体系,确保架桥机结构安装、梁体对位等关键环节的几何参数符合设计标准,是避免结构受力偏差和安全隐患的基础保障。
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网建立需实现两者数据衔接。全站仪负责布设三维控制网,选择远离振动源的稳固点位作为基准点,通过正倒镜观测法确保测角误差不超过 5 秒,平面位置偏差控制在 ±3mm 以内。水准仪则同步建立闭合水准路线,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每公里高差中误差不超过 2mm,为后续高程测量提供基准。两者需共同完成控制点联测,将全站仪的三维坐标数据与水准仪的高程数据整合,形成统一的施工坐标系,确保平面位置与高程数据的一致性。
架桥机安装定位阶段的协同测量决定结构稳定性。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定位支腿基础轴线,通过至少 3 个后视点校核确保前支腿与中支腿的纵向轴线偏差不超过 5mm,横向轨距偏差控制在 ±2mm 范围内。水准仪同步测量各支腿顶部高程,结合静力水准仪监测数据,使主梁水平度误差控制在 1mm/m 内,过孔完成后需保证前支腿处主梁略高于中支腿 50mm 以提升稳定性。两者配合调整支腿伸缩量,既满足轴线线性要求,又确保高程差符合设计受力状态。
梁体架设阶段的动态测量需形成实时校验机制。全站仪连续跟踪梁体轴线位置,预制梁安装时支座中心线偏差不得超过 3mm,累计轴线偏差单跨控制在 L/5000(L 为跨径)以内。水准仪则重点监测梁端高程差,确保相邻梁端顶面高差不超过 2mm,避免形成台阶式受力。在梁体落位过程中,全站仪每 5 分钟记录一次平面位置数据,水准仪同步监测梁体沉降,两者数据对比确认无异常后才能完成最终锚固。
特殊工况下的测量配合需采取针对性措施。在高温或强光照环境下,全站仪需避开正午时段作业,减少大气折光影响;水准仪则需使用测伞遮挡阳光,确保水准管气泡稳定。大风天气测量时,全站仪需增加后视点校核频次,水准仪应缩短视距至 30 米以内并加密测站。每次测量前必须校准仪器,全站仪检查 2C 值误差,水准仪进行 i 角校正,确保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质量控制体系要求两者测量数据相互印证。架桥机主梁安装完成后,全站仪复核的轴线偏差与水准仪测得的高程偏差需形成联合验收记录,偏差超限时必须重新调整。梁体架设后的验收测量中,全站仪的平面位置数据与水准仪的高程数据需共同满足 GB 50205 规范要求,实测值与设计值偏差控制在 ±10% 以内方可通过验收。通过建立 “全站仪定位 — 水准仪校验” 的标准化流程,实现平面与高程参数的双重保障,为架桥机安全高效作业提供可靠测量技术支撑。